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代会 > 辉煌成就

喜迎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砥砺奋进的www.365-588.com————专业建设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5

 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学院“青年、政治”特色,扩大专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高职教育与青年英才培养相融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成果,对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提出以下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1.专业结构体系更趋优化

申报学前教育、软件外包服务2个新专业并招生;新增新闻采编与制作(数字传媒)(中加合作)、旅游英语(出入境服务与管理)、法律事务(法律服务)和法律事务(法务速录)4个专业方向。实现了依托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2.专业群间资源实现共享

建成公共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特色专业群;建立专业群建设召集人制度,专人负责协调专业群建设;整合群内专业的共享课程、实训基地和师资等方面资源,促进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重点特色专业加大投入

市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共计投入772万元。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共投入专业建设经费900万元。其中400万元支持建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电子商务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投入240万元支持学前教育、社会工作、新闻采编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特色专业建设,投入30万元支持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

4.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硕

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类项目222项,立项数量较“十一五”期间增加近50%。申报北京市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项160万元,支持19个项目研究。共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精品教材2本,9篇征文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评选出院级教学成果奖5项;优秀教研室主任16名。评选出教学优秀征文34篇。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24本。已建成92门选修课课程库,330余门网络课程资料,收录国内外开放课程100余门,专业资源库收录资源达289G。

5.实践教学改革成效突出

建设完成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新建、更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6个。开发专业实训项目269个,编制81本实训指导书。编制完成2011版实践教学计划,形成通用能力、核心技能、综合能力阶梯式实训教学体系。职业资格取证率达到79%,学生获取对口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较“十一五”期间提升12%。

6.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升

聘任校内外专业带头人26人,实训师115人,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在90%以上,共计聘任企业、行业一线教师392人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比例在1:1以上。取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比例由“十一五”期间的68.6%提升至85.7%,参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获奖的校内指导教师,由原来的3人提升至25人。56名教师挂职锻炼,多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职教名师、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

7.学生技能素质全面提高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远高于北京市平均通过率,在北京地区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连续4年获得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等级和赛项数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参加赛项由2项增加至14项,参赛队数由2队增加至32队,覆盖系部由1个增加至6个,预选人数由120人增加至1800人,获奖赛项由市赛获奖3项增加至国赛获奖21项。连续三年晋级国赛获奖,连续两年获得云安全技术应用赛项国家一等奖。

8.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北青—景山”合作模式为蓝本,形成“项目运作、过程共管、文化融入、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与东城区景山街道、北京市老龄委、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史家小学、中软国际、用友股份有限公司、百度公司、贸促会、北京青年报、中青网、未来网等一批行业领先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万人社工培训、天安门心理咨询服务和社区养老、科技研究等活动,平均每年为基层培训员工4000余人次。

(二)同类院校对比分析

1.北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对比分析

北京市23所高职院校中,共开设专业470个,院校平均开设专业20个,设置教学单位6个,在校生数2880人,专业平均在校生数为142人。其中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平均开设专业33个,设置教学单位6个,专业平均在校生数161人;北京市级示范校平均开设专业19个,设置教学单位6个,专业平均在校生数149人。

我院开设专业20个,设置教学系部10个,在校生3756人。与北京市23所高职院校相比,专业数量相对合理,教学单位数量超过平均值70%,与其他院校相比,数量偏多。专业平均在校生处于平均水平偏上。

2.北京高职院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对比分析

北京市23所高职院校中,共建设有重点专业123个,占开设专业的26 %。其中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有重点专业54个,占重点专业建设数的44%;市级示范校建设有重点专业50个,占重点专业建设数的41%。且92%的国家级重点专业集中在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与市级示范校。北京市23所高职院校中,共建设有特色专业161个,占开设专业的34 %。其中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有特色专业66个,占特色专业建设数的41%。市级示范校建设有特色专业59个,占特色专业建设数的37%。且91%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集中在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

我院建设有市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5个,尚没有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与国家级示范校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与市级示范校水平相当。

(三)特色优势和差距

1.专业建设特色与优势

突出“人文素养、一技之长与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人文素养等公共课程及通用能力训练平台,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教学改革成果屡次获奖。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项目式学习和联合教学考核模式、旅游英语专业面向企业、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借力信息技术、助推师生能力素养提升等教学改革成果入选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展并获“备受媒体关注案例奖”、“优秀案例奖”。

牵头制定全国同类建设标准。如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牵头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为全国同类院校起到示范作用;旅游英语专业参与完成全国高职旅游英语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创新完成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标准,领先开展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建设,在北京高职院校中树立品牌。

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过硬,计算机系连续多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国赛一等奖;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

服务首都和谐社会发展。如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承接北京市高考减压营等大型社会服务活动,数万名青年学生受益;社会工作专业与行业密切联系,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法律事务专业常年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宣传活动,社会影响广泛。

2.专业建设劣势与差距

校企深度融合不足。缺乏行业支撑,部分专业与行业联系不紧密,行业影响力不足;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不稳定,成果不突出。

拔尖人才和高层次成果缺乏。部分专业缺乏优秀、拔尖的带头人队伍,没有国家级教学类获奖成果。

专业影响力不够。部分专业建设高职特色不鲜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深入。专业服务社会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影响力。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在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学院的三大产业定位符合首都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为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重点是社区服务、老年教育、学前教育和健康产业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民族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动漫影视、新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等特色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学院的专业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1.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学院未来发展将迎接全面的创新、改革与提升。

2.院校间资源的竞争

北京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状态对比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院校不论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成果与教学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未来五年全国拟建设的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3000个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这些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我院专业综合建设水平与影响力面临着挑战。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青年”、“政治”为特色,实现高职教育与青年英才培养融合发展。围绕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优化专业结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杰出人才。

(二)总体目标

围绕学院“青年、政治”特色,全面推进“人文素养、一技之长与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文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综合建设水平。稳定专业数量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打造重点特色专业,争取创出品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建校企职教联盟;推进教材建设开发,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务类研究,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建立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开展教学工作自我诊断与改进。

(三)基本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突出特色优势与提升专业整体水平相结合。支持重点、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兼顾稳定发展、调整改造专业改革举措到位,取得实效,实现学院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提升。

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积极寻求行业支持,加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放办学,及时转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专业的影响力。

坚持创新改革与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落实管理质量提升计划,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等育人机制,改革配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标准落地。

四、“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

(一)调整专业结构,实施“调、创、建、提”三大工程

1.主要任务

调整专业群结构,重点打造青少年工作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创品牌”,对接产业需求,同北京其他国家级、市级示范校相比有明显优势,在同类专业和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调整改造专业“建特色”,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办出专业特色;稳步发展专业“提质量”,保持稳定招生规模,密切和企业行业的联系,争取在院校专业建设综合水平横向对比中占有优势。

2.具体指标

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等青年工作类专业,打造学院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专业;稳步发展适应北京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调整改造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争取2-3个专业立项北京市精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连续3年不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对口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50%、须参加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予以调减专业计划或停止招生。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

1.主要任务

完善专业调研机制建设,及时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构建综合素质、职业基础、职业能力、综合实践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推进“平台+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打通相近专业及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方向“职业特定技能”开设岗位专项模块课程,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托公共课平台,加强人文素养模块课程建设。开发“青年、政治类”特色融合课程。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建立技能鉴定站,推广“课证融合”,提升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对口率和含金量。优化 “课程实训打基础、实训学期专技能、顶岗实习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2.具体指标

积极推行低年级按专业大类统一组织基础课教学。每专业针对岗位核心技能完成对应模块课程开发。推进“课证融合”、 “课赛融合”等特色课程开发建设;对口双证书获取率力争达到80%左右;每专业每个实训学期开设3-5个实训项目。储备建设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程库,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读一门人文素质类课程。

(三)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创建校企职教联盟

1.主要任务

加强与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联系,建立包括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人员、校内外其他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化校企(政府、社区)合作内涵,巩固拓展“教学合作、过程共管、项目运作、文化融入”的合作模式,创建校企(政府、社区)职教联盟,推动产教融合。

2.具体指标

每个专业至少完成1门(项)校企合作课程、实训项目、教材开发项目建设,每个专业至少与10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学院力争培育1-2个职教联盟,1-2个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训基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扶持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1.主要任务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支持创业竞赛。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探索开展优秀学生转专业试点工作。

2.具体指标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推进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建设。设立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探索实施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创新项目、自主创业等学分折算和转专业制度。

(五)推进实务类教学研究,探索多渠道改革创新

1.主要任务

围绕学院青年、政治特色,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支持系部自主开展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等教学全方位的实务类研究,研究成果全部应用于教学过程。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积极推广成果应用。尝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协同开展教育教学。探索开展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改革试点。积极拓宽学生视野,组织境内外学生交流、实习活动。

2.具体指标

每年支持立项40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每两年评选5-10项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择优推荐参加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奖突破。开发青年工作类特色融合课程。每年利用实训学期和寒暑假时间选取30-50名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与京内外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互派学生学习交流。

(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一系一课”工程

1.主要任务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突出校本特色。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专业课程,促进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

2.具体指标

加大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支持课程开展在线讨论、提交作业、在线考试等教学改革探索。实施“一系一课”工程,各专业至少完成1门优质品牌课程或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争取获得市级、国家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立项。选取2-3门课程实施在线课程教学试点。根据专业特点建设1-2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实训效果。

(七)加强教材开发建设,打造立体化教材体系

1.主要任务

促进教材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与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体现高职特色、青年特色的校本教材。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推动项目化教学,加强实训类教材、指导书开发与建设。丰富教学资源类型,建立纸质教材与音像制品、网络教学资源库等电子、数字教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2.具体指标

鼓励优秀教材申报教育部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并予以奖励。设立教材出版专项,每年支持5-10部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高质量的教材出版。开发建设20本优质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升级现有教学资源平台,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八)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1.主要任务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考试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项目化任务驱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2.具体指标

结合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课(B类)、实践课(C类)不同特点,广泛推行问题导向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改革,引入适合青年群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九)建立阶梯式竞赛体系,拓展参赛广度与深度

1.主要任务

优化健全系级、院级、市级和国家级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训结合”,做实院内技能竞赛月活动,推动各专业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技能竞赛项目。在稳步提高院内技能竞赛质量、市级以上竞赛成绩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竞赛成果转化工作,推进“课赛融合”工作。

2.具体指标

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丰富校内竞赛项目,打造青院本土特色赛项,覆盖学生人数力争达到2000人/年。努力提升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和等级,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赛奖项25-30项。

(十)开展教学业务分类培训,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实施技能引领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高端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实施企业拜师计划,全面提升骨干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实施规范引领计划,提升兼课和外聘教师的教学技能。适应高职教育与团干部培训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师融合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逐步完善聘请高水平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制度,严格按照《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做好教师实践规划。

2.具体指标

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900人天/年,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92%,教师累计挂职时间在6个月以上。每个专业培育、引进1名专业领军人才,重点专业建立校内外“双带头人”制;培养市级创新人才1-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4人,争取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师1-2名;获得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10-20项,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丰富兼职教师库,确保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十一)打造专业服务品牌,服务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1.主要任务

强化专业品牌意识,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开发青年特色类服务项目。面向校企合作单位、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治、文明礼仪、养老服务、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社区建设、健康服务、文体服务等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主动承接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团干部培训、职业培训和专业服务活动,扩大专业影响力。

2.具体指标

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每个专业至少确立1项专业社会服务品牌项目,并逐年扩大服务规模与影响。试点开展专业实训室面向社会开放,每学年至少开展2次社会、社区专业培训。

五、“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专家组织建设,实现专业与市场无缝对接

健全院系两级教学专家组织建设,保障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学院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的研究、指导作用,加强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企业专家的联系,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健全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织机构建设。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专业建设与运行过程

完善教学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修订完善专业建设管理、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系列制度,保障专业建设过程规范有序。试点开展专业管理水平提升建设项目,发挥管理工作对专业建设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

(三)建立自我诊断机制,开展第三方建设质量评价

建立专业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定期评估和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定期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重点监控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等影响专业设置关键指标。选取专业和行业联系紧密的部分专业,试点开展第三方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办法,完善学院内部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

(四)改革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崇尚创新”良好氛围

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重点、特色专业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多渠道项目支持。加大对重大改革创新、国家级重点项目立项奖励力度,健全对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评价优秀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营造学院上下“聚焦教学崇尚创新”氛围。

CopyRight ? www.365-588.com